央行再提“理性消费”:仍有10.33%的贷款用成都汽车私人贷款来偿还个人债务
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近期发文称,负债是把双刃剑,运用合理可以提前满足生活需求,运用不当可能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大家要认识到,贷款终究是要还的,过度负债堆砌不出美好的未来。”
消金界注意到,此次提醒的背景是,9月初,人民银行发布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
报告显示,虽然总体上我国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但金融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消费者要提高债务管理能力,减轻个人债务负担。
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在贷款使用方面,有贷款行为的受访者主要用于购置房产和日常消费。
34.80%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用于购置房产,23.47%的受访者主要用来应付日常支出,11.94%的受访者主要用于购买汽车,10.33%的受访者主要用途是偿还信用卡等个人债务。
也就是说,10.33%的贷款用来还贷款。这一比例不算高,但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显然,该报告为从业者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结合近期消保局的动向也能看出,监管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等工作方面更加重视,需要全行业关注。
央行再次提醒理性消费
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消费方面缺乏理性,在借贷方面缺乏谨慎,在财务规划方面缺乏技能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金融消费群体,央行提醒到:
(一)理性消费“三提醒”
一是无收入不提前消费。提前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具备还款能力。大学生、未成年人等群体在未就业之前,主要依靠父母给予生活费用,自身没有收入来源,还款能力不足,要客观看待消费欲望,避免提前消费,更不要养成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
二是有收入要量力消费。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量力的、理性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于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尽情享受美好生活。而对于暂时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消费者,则应理性克制消费欲望,把钱花在刀刃上,为自己编制一张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资产负债表。
三是有负债要谨慎消费。对于占用资金较大的耐用消费品,适当成都水钱空放贷款的负债既能提前满足生活需要,也能减轻短期付款压力,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28/36经验法则告诉我们,如果金融消费者将房贷还款金额控制在收入的28%以内,或者将各类负债总和控制在收入的36%以内,一般不会有很大的债务压力。因此,在考虑是否要借款时,金融消费者首先要考虑还款压力,不妨给自己划一条债务警戒线,将消费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二)谨慎借贷“三要知”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普通的金融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快速获得小额贷款。但是,大家要认识到,贷款终究是要还的,过度负债堆砌不出美好的未来。
一要知道没有“免费”的贷款。针对不少平台号称的“放款快”“利息低”“XX天免费额度”等夸大其词的营销宣传,金融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要牢记贷款是要还的,贷款越多,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同时,要特别注意利息的计算方式。人民银行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单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对复利仍缺乏足够的意识。复利俗称“利滚利”,其含义是未偿还的利息要计入本金,作为下一期利息计算的基础。因此,在贷款时不仅要看借贷本金,还要看借款期限和利息的计算方式。对金融消费者来说,不管计算方式如何变化,要记住“借款越多,时间越长,还款压力越大”这一基本常识。
二要知道不还贷款要承担后果。征信系统会客观记录金融消费者从放贷机构获得的每笔贷款的存续状况。“客观记录”意味着金融消费者要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个人因自身债务管理不当导致违约的,会在系统里留下记录,影响到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日后的业务往来,例如申请房贷、车贷、消费贷等个人贷款时可能会被拒绝。
三要知道“以贷养贷”行不通。收入水平和资产净值状况在成都办理水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消费者的负债能力。在遇到还款困难时,以信用卡套现、从乙平台借钱还甲平台等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直至资金链断裂。因此,金融消费者事前要谨慎评估债务负担能力,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承担和偿还债务;事后亦不要企图逃避债务,或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解决债务问题。
(三)财务规划“三要学”
一是要明确财务目标。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财务目标,明确财务目标有助于系统性地安排消费、储蓄、投资等相关事宜。例如,大学生在手机使用多年后想更换新手机,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短期财务目标,通过合理安排日常消费,逐步积累足够的资金去实现目标,而不是急于寻求来路不明的线上贷款。
二是厘清资产负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家庭财务的韧性是一次压力测试。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在应对意外冲击方面具有相对充足的储备。但疫情的发生给金融消费者敲响了警钟,有必要厘清家庭资产负债,做好储蓄、家庭保障和长期投资方面的规划,实现家庭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三是提前做好养老规划。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养老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金融消费者要把握生命周期的规律,提高对保险保障功能的认识,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制定健康可持续的理财规划并坚持下去,提升自身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报告:
10.33%的贷款用来还个人债务
据悉,消保局于2021年4月,第三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8月份报告出炉。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口径,调查覆盖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和 333 个地级行政单位。
报告从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等四个方面,展现了最新的金融消费者基本情况,并从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性别、城乡、地区等不同维度进行了描述。
作成都私人贷款当天放款为一份覆盖面广泛的调查,在金融消费者行为方面,报告可以为消费金融从业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报告显示,总体上,我国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
贷款方面,金融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部分金融消费者要提高债务管理能力,减轻个人债务负担。
整体上,18.33%的受访者最近两年内发生过贷款行为。从年龄维度看,50 岁以下群体是贷款的主要群体。
在贷款期限影响方面,68.62%的受访者知道贷款期限越长,还款利息越多,每月还款额越少,与 2019 年相比,提高12.64个百分点。
在还款方式的理解方面,56.99%的受访者知道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7.81个百分点。
在贷款使用方面,有贷款行为的受访者主要用于购置房产和日常消费。34.80%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用于购置房产,23.47%的受访者主要用来应付日常支出,11.94%的受访者主要用于购买汽车,10.33%的受访者主要用途是偿还信用卡等个人债务。
在债务负担方面,在有贷款的消费者中,58.97%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债务负担较轻,33.72%表示负担较重,7.31%表示负担非常重。
整体上,我国消费者对负债消费持有谨慎的态度。41.90%的受访者在购买汽车等大件商品时倾向于全款支付,34.54%会选择部分贷款,23.57%会按最低首付支付,将贷款额度用足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9年相比,金融消费者信用卡还款行为显著改善,全额还款的比例提高了8.20个百分点,最低还款额或还款能力不足的比例下降了2.81个百分点。这对信用卡业务来说,显然是个利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