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二季度业绩回升:抢占小微业务,无担保助贷继续攀升
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增长与助贷业务转型步伐加快,二季度金融科技中概股业绩持续“扬眉吐气”。
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初,乐信、信也科技、嘉银金科、陆金所控股、小赢科技等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披露2021年二季度财报,其中多数平台延成都微信私人贷款公司续一季度以来的业绩回升态势,部分平台则摆脱去年疫情冲击所带来的业绩滑坡压力,实现扭亏为盈。
其中,陆金所控股营收与净利润分别达到148.28亿元与47.2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7.3%和53.2%;360数科营收与净利润分别达到40.02亿元与15.3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9.81%与76.57%;乐信营收与净利润达到32.69亿元与7.87亿元,同比增幅则分别为10.5%与87.7%。
与此同时,也有多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比如二季度小赢科技净利润达到2.23亿元,一举扭转去年同期亏损3.44亿元的状况。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金融科技中概股之所以在二季度实现业绩持续回升,主要得益于多重因素,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带动民众消费金融需求日益旺盛;二是相关部门从严清退P2P行业,令个人消费金融市场出现多头借贷状况大幅减少、产品供给缺口扩大等状况,驱动金融科技平台快速填补市场空白;三是相关部门加强反垄断监管,令众多金融科技平台有机会分享到更高市场发展空间;四是无担保助贷模式日益普及,令金融科技中概股得以摆脱资本金的“约束”,为快速扩大助贷业务规模创造有利条件;五是科技投入推动金融科技平台风控能力持续提升,为助贷业务规模扩张奠定扎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相比去年疫情冲击令部分金融科技中概股采取相对保守谨慎的经营策略,今年所有平台都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力争凭借经济复苏分得更大一杯羹。”一位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他直言,尽管二季度多数金融科技中概股交出不错的业绩答卷,未来整个行业的经营挑战依然不小。一是监管部门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将增加平台获取个人信息提供风控辅助服务的合规操作成本;二是近期相关部门窗口指导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将年化贷款利率降至24%以内,无形间将冲击助贷业务成都市个人私人贷款利润率;三是随着个人金融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所有平台都面临获客成本持续攀升的烦恼,如何在业务规模扩张情况下做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困难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以来,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中概股纷纷掘金小微业务。
一位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总监向记者指出,众多平台之所以抢占小微业务,一方面是看好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众多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令小微企业有望成为助贷业务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是鉴于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平台急需寻找新的蓝海市场,作为业绩持续高增长的新基石。
“但是,小微业务的市场竞争状况相当激烈,我们不仅要面对同行竞争,还要与众多大型国有银行同台竞技。”他直言。
无担保助贷业务普及的“新贡献”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二季度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之所以能延续一季度以来的业绩增长态势,很大程度得益于无担保助贷业务占比的持续提升。
毕竟,无担保助贷业务既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还能驱动金融科技平台摆脱资本金制约,令助贷业务规模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记者注意到,无担保助贷业务已在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占据着相当高的比重。
二季度乐信的无风险业务收入达到10.6亿元,约占当季整个营收的三分之一。其中,平台科技服务收入达到6.2亿元,同比增长47.9%,在乐信新增交易额里,无风险、纯科技服务模式的占比近40%。
今年上半年,360数科基于轻资本模式等技术解决方案所促成的信贷交易规模达到496.38亿元,占总交易金额的56.1%,同比增长213.3%。
事实上,无担保助贷业务模式日益普及,还得益于中小银行的信贷风控模型趋于完善。
“此前,我们基本不大敢尝试无担保助贷业务,因为这意味着银行需承担相当高比例的信贷损失风险,但银行又缺乏足够的风控大数据。所幸的是,经历去年疫情冲成都微信私人贷款公司击的洗礼,我们对目标客群的用户画像有了更深入了解,也完善相应的信贷风控模型,将坏账率始终保持在可容忍的范畴内,从今年起尝试加大无担保助贷业务规模。”一位中小银行网络金融部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此外,多家金融科技中概股的坏账率持续走低,无形间给无担保助贷业务普及创造不错的外部环境。比如维信金科的1-3个月逾期率及逾3个月逾期率分别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由2020年四季度的2.50%与2.86%,下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2.06%及1.40%;乐信新增借款的逾30天逾期率则连续12个月保持在1%以内。
然而,无担保助贷业务如何应对新的合规操作要求与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仍是一大挑战。
随着监管部门要求网络平台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金融科技平台能否快速搭建“平台-征信机构-金融机构”的新合规操作模式,很大程度影响着其无担保助贷业务的规模扩张前景。
与此同时,在金融服务减费让利的大环境下,金融科技平台能否大幅削减获客方面收费,同样是棘手问题。
此前,银保监会消保局局长郭武平表示,部分互联网平台的导客引流费或信息服务费高达6%—7%,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仅为4%-5%,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在收费方面的监管力度,以实现减费让利。
“目前,我们正想办法进一步压低助贷业务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减费让利。”上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其中一项重要的业务变革,就是继续压低担保模式比重——以往,助贷平台与多家中小银行的助贷合作业务主要采取担保+贷款模式,即银行、担保机构(或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商)与助贷机构按2:4:4比例分担坏账风险,如今在助贷业务风控模型日益成熟与坏账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他们正与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协商“取消”担保机构的参与——和后者直接按2:8 比例分担坏账风险,如此将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再降低4-5个百分点。
“我们测算过,只要坏账率能持续低于1.8%,即便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与中小银行按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将年化利率降至24%以内(较原先贷款降低6-8个百分点),无担保助贷业务仍能延续现有的利润率,既给个人消费贷款融资成本减负,又能支持助贷业务持续稳健增长。”他指出。
扎堆涌入小微业务寻找“新蓝海”
二季度期间,小微业务骤然成为众多金融科技平台眼里的“香饽饽”。
比如360数科的小微助贷业务规模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22.4%;乐信面向中小企业主的小微信用借款业务达到40亿元,较一季度接近翻番;信也科技小微用户量超过40.8万户,同比增长1261.1%,共计促成交易金额62亿元,占二季度促成交易总金额的18.6%;二季度陆金所控股的新增贷款里,约77.6%投向小微企业,高于2020年同期的72.6%。
记者多方了解到,众多金融科技平台之所以纷纷抢占小微业务,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增长,加之相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小微企业成长,令小微企业获得更强的信贷支持,为助贷业务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二是鉴于个人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们急需寻找新的蓝海市场。
“其实,小微业务与个人消费金融业务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上述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总监向记者指出。众多消费贷款申请人也是个体户,有时他们会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用于门店资金周转与采购货品,若金融科技平台能基于他们以往个人信用数据与资金周转状况,提供涵盖个人生活消费、小微企业资金流动性需求的多重贷款服务,反而能创造更强的业绩增长动能。
他透露,多家合作中小银行也支持助贷业务向小微客群延伸。在这些中小银行眼里,这同样是快速切入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市场的新突破口。
“但是,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同行竞争,还有大型国有银行的同台竞技。”这位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总监坦言。随着国有大型银行持续推进小微业务客群下沉——将小微企业客群的贷款门槛从百万级别降至10-80万元,无论是金融科技平台,还是中小银行均感受到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
前述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过去一年半以来,他们的小微企业线上获客成本上升逾2-3倍,导致小微贷款业务刚性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小微客群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线上获客成本将有增无减。”他直言。这驱动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自身的小微业务拓展策略,一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形成日益明显的差异化竞争,比如大型国有银行主要聚焦有抵押物的小微贷款,他们则借助大数据风控能力持续推进无抵押物的小微信用贷款,从而在获客对象与贷款利率定价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进行“区别”,另一方面与其他金融科技平台开展科技比拼。
“经历多年实践,我们发现小微企业在线上贷款申请审批环节存在着诸多痛点,比如众多小微企业主与个体户在线上贷款申请期间普遍存在输入多、等待多、疑问多等痛点,我们正尝试利用AI 机器人技术,令线上贷款申请流程尽可能变得简单——输入信息少、零等待,甚至实现面对面式的远程在线沟通答疑,从而用科技赋能提升小微企业主信贷服务体验,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位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指出。
华尔街对冲基金的“新投资门槛”
随着金融科技中概股业绩持续回升,金融市场的投资热情也随之水涨船高。
记者注意到,除了少数转型不够顺利的金融科技中概股股价仍维持在历史低点附近,多数业绩持续好转的机构股价今年以来累计涨幅接近100%。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多项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令华尔街投资机构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已趋于完善,相应的行业监管政策风险与投资不确定性相应减少;二是业绩回升令金融科技中概股估值继续上涨,吸引众多华尔街投资机构纷纷抄底金融科技中概股,并将它们纳入中国高科技、新消费等板块进行配置。
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其实华尔街投资机构对金融科技中概股的集中抄底加仓,主要出现在今年一季度——当时华尔街投资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快速好转,加之电商等科技类中概股快速上涨,令他们坚信金融科技中概股存在“估值洼地”。但从二季度起,受中国持续加强反垄断、数据安全保护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这些华尔街投资机构转而逢高抛售金融科技中概股“避险”。
“如今,华尔街多数投资机构对金融科技中概股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一方面认可金融科技领域龙头中概股业绩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担心中国持续加强的互联网领域监管,同样会令金融科技中概股遭遇新的估值回调压力。”他指出。
广告
一位华尔街多策略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观望或许是表面现象。近期他听说多家华尔街对冲基金正派遣中国籍分析师前往中国,实地考察金融科技中概股的实际经营状况,寻找最具业绩增长爆发性的“黑马股”。
“此外,这些分析师还会考察金融科技中概股如何应对政策风险,能否抵御年化利率下降、获客成本上升、合作中小银行准入门槛提高等经营挑战。”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未来多数华尔街投资机构对金融科技中概股的配置将呈现“两极分化”——他们将更多资金集中投向行业龙头企业,因为后者更具稳健经营实力以抵御政策风险与行业挑战,实现相对稳健的业绩增长与可持续商业模式;相比而言,业务转型波折较多且业绩表现不够理想的金融科技中概股将被他们剔除出投资组合。
“尤其在7月份中概股因监管政策波动遭遇不小幅度回调后,华尔街投资机构进一步抬高了金融科技中概股的投资门槛——他们特别关注中概股是否因会计信息披露不达标而面临退市风险,这无形间对金融科技中概股的财务信息披露完善度与合规操作能力提出更大考验。”上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