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迎新规 “广东模式”惠及百万学子
今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了新的变化,普惠性进一步凸显。南都记者获悉,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预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万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万元提高至不超过1.6万元。
国家助学贷款在广东省实施的情况如何?新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关部门以及政策性银行如何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广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贷款额度提高 还本宽限延长
今年9月初,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助学贷款额度、完善助学贷款使用范围等。据规定,全成都私人空放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预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万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万元提高至不超过1.6万元。
去年起,助学贷款还本宽限期从3年延长至5年;助学贷款期限从剩余学制加13年、最长不超过20年调整为剩余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助学贷款利率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个基点执行,本期LPR为4.35%,每年12月21日将根据央行最新基准利率调整一次。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广东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助学贷款具有利率低、期限长、免担保等特点,该行全力落实政策,坚持让利于民、优惠到底。在校期间,利息全额由财政补贴,毕业后5年允许只需要付息,第6年开始还本,还款时间充裕,压力较小。
今年刚考上浙江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黎丽告诉南都记者,高中时,她就从学校派发的宣传册了解相关助学政策。暑假时,她用了10余分钟在阳春市教育局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为让学生安心求学,助学贷款业务已实行受理前移,在高中阶段即可进行预申请。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近20万学生通过线上系统进行预申请。
对于脱贫不稳定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残疾人子女等困难学生,国开行在高考前就为其认定贷款资格,免除其后顾之忧并通过举办求职应聘技能培训、专场招聘会、提供定向实习就业岗位等多种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希望更多的困难学子受惠
“3年前收到录取通知书中就附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单。经咨询当地教育局,我入学前就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四学生梁芳向南都记者回忆当年作为“准大学生”的故事。
今年,是梁芳在家乡阳西县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志愿者的第二年。“我受助于国家的政策,也希望更多的困难学子能受惠于此。”梁芳称,在乡镇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时,乡亲们最大的疑虑便是害怕受骗。经耐心的讲解,不少街坊也拿着宣传单告知邻里亲戚,让更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并办理该项业务。
事实上,像梁芳这样自愿开展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普及的青年人还有很多。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成都快速借水钱人表示,每年全省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宣传队奔赴省内各地,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实践活动,深入城镇乡村等基层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与调研活动,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送进千家万户,点亮贫困学子圆梦大学的希望。
“同时,各地在助学贷款工作中主动想实招、谋实事,通过推行‘一站式’服务,落实‘一次办结’制度;取消盖章证明,改由个人承诺替代,让群众少跑腿等措施积极实践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雷州、陆丰、高州、阳江等地教育局的资助工作人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着电脑和设备前往偏远的乡村,为当地的学生现场办理贷款,得到了当地困难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广东模式”扎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早在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就在全国8个城市的高校试点。经历20多年的发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在我国“奖、贷、助、勤、补、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扮演主导作用。
按照学生申办地点及工作流程不同,国家助学贷款又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入学前办理,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则在入学后办理。
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广东省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手段。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合作开办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并建立风险补偿金机制。2014年,为满足广东省户籍考往省外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需求,降低助学贷款管理成本和加强贷后管理,广东省生源地贷款工作正式启动,形成了国开行为主力,其他银行共同参与、以校园地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两条腿”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的坚实模式。2017年,广东省政府更是将“全面开展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纳入省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实现了我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办理区域、办理对象的全覆盖和“应贷尽贷”。
历经多年创新探索,广东省助学贷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贷款规模和受助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助学贷款“广东模式”已成为全国典型之一。
“预计今年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人数和贷款金额将再创历史新高,为更多的贫困学子圆他们的大学梦。”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助学贷款金额由2016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20年11.6亿元。截至去年,广东省累计发放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67.6亿元。截至今年9月26日,广东省已为超过16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约为13.1亿元。
广东省助学贷款业务风险防范和规范管理成效亦相当显著。广东银保监局透露,截至目前,国开行广东分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优良水平,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常年保持在2%以下,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率0.01%。
(梁芳、黎丽为化名)
对话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刘云海:
上半年广东助学贷款业务已惠及困难学生102万人次
南都:广东银保监局在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云海: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全国8个城市的高校试点。由于单笔贷款金额小、成本高、收益低、违约率高,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学生贷款难,助学贷款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助学贷款业务面临流标风险。
面对这一情况,广东银行监管部门主动与广东省教育厅、国开行广东分行等单位通力合作,构建“政银合作”机制,开启广东省助学贷款业务新篇章。在开办过程中,广东银行监管部门坚持机制建设先行,推动各方共同重视、参与助学贷款,构筑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体系,将市场不成熟领域开发孵化成可持续发展领域,确保好事办好。
南都:广东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如何?
刘云海:2006年,在原广东银监局的指导下,国开行广东分行与省教育厅签署《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全面开展高校助学贷款业务,高校助学贷款已成为广东省助学贷款业务的主流模式。2013年,为满足广东省户籍考往省外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需求,广东省生源地贷款工作正式启动,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全省区域和对象的全覆盖。
在广东银保监局以及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持续推动下,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广东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和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措施。截至今年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助学贷款覆盖全省129个县区和135所高校、惠及困难学生102万人次。其中,来自湛江、茂名、韶关和汕尾等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人数占全省的93%。
南都:目前,我们通过哪些措施保持广东助学贷款业务良好运行?
刘云海:一是“政银合作”机制。国家助学贷款坚持政府主导、银行主办原则。为此,广东银保监局指导国开行广东分行主动依靠政府,主动服务政府,与省市县各级政府形成稳固合作机制。在政府组织协调下,带动高校共同参与,三方合力共推助学贷款落地。目前,广东助学贷款成都汽车私人贷款形成了以财政贴息为政策保障,以风险补偿金为激励约束,以省、县两级资助中心为管理平台的合作共管、权责清晰、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
二是风险防范机制。为降低贷款风险,国家助学贷款实行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部门建立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国开行助学贷款损失。同时,广东银保监局指导国开行广东分行建立入学前、入学后和就业后三段信用联接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降低贷款风险。截至目前,国开行广东分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优良水平,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常年保持在2%以下,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率0.01%。
此外,广东银保监局主动联合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全面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金融基础知识、征信知识和风险防范,推进校园贷防诈骗宣传工作,引导学生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助学贷款,宣传征信记录重要性,持续做好社会信用建设以及校园金融安全建设。
国家助学贷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大量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广东银保监局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广东省教育厅和国开行广东分行积极履职尽责帮助更多高校学生完成学业,为贫困学子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